台灣二月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創歷史最大跌幅

2020-03-03

【香港中通社3月2日電】台北消息: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2日發佈的2月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意外小幅攀升至52.7,高於國際機構的數據;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則是中斷連續11個月擴張,大跌至40.4,為創編以來最大跌幅。

PMI被視為經濟體的“體檢表”,反映製造業的整體增長或衰退;榮枯線為50%,高於50%代表製造業在擴張發展,低於則代表衰退。據國際機構IHS Markit數據顯示,台灣今年2月PMI重陷輕微收縮,由1月所創17個月高位51.8,回落至49.9。不過,中經院的數據則優於預期。

中經院院長陳思寬表示,2月PMI未如預期下降,指數較1月攀升,總指標呈現擴張速度加快;但這不是需求熱絡所致,而是供給端所推動,並非業界所樂見,也顯示產業正面臨無法如期調貨與出貨的挑戰。

中經院助理研究員陳馨蕙點出PMI擴展的2大原因,一是產業界擔憂供給斷鏈、大量下單催料,二是轉單效應;然而,供應停工斷鏈、停運、停航的狀況影響原物料供給,使得交貨時間延長、存貨不足,進而造成未完成訂單持續攀高、無法出貨的現象。

據調查,1月廠商對疫情比較樂觀,但是2月隨著疫情的變化加劇,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加。中經院也提醒,雖然疫情對大陸影響很大,至今尚未完全復工,但大陸仍是全球最大的市場,企業或許會將部分生產基地轉移,但不會放棄這塊大餅。

非製造業方面,四項組成指標中,商業活動指數與新增訂單指數驟跌26.1與20.1,皆為2014年8月創編以來最快緊縮速度,存貨指數也是創編以來最快緊縮速度。疫情對非製造業衝擊最大為住宿餐飲、零售、運輸倉儲,金融服務業也因金融市場波動造成投資操作面臨風險,僅營造不動產業呈現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