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期中國經濟能否平穩復蘇?

2020-10-27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電】(記者 陳溯)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已邁進復蘇軌道。展望後期,中國經濟還面臨哪些風險?能否保持復蘇勢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的『後疫情時期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面向2025年的中國經濟——《經濟研究》創刊65周年•《經濟學動態》創刊60周年學術研討會』期間,多位專家學者對中國經濟前景進行探討。

在學界看來,外部風險是下階段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未來發展戰略中,『安全』也被提到重要位置。

『2021年中國經濟仍面臨眾多不確定性,最大不確定性來自國際,以美國大選為主的國際政治格局變化、全球疫情新的發展變化,都可能給中國帶來衝擊。』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表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表示,中國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是在中國經濟安全受到威脅的背景下做出的部署,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在疫情之下受到威脅,需要用國內大循環的確定性來應對國際大循環的不確定性。面對外部風險,『十四五』時期(2021年-2025年)的中國經濟不僅要聚焦規模、增速、質量、效益,還要聚焦安全,在發展中加上『安全』二字。

面對外部挑戰,為實現經濟平穩發展,中國高層做出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佈局。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成為中國經濟眼下一項重要課題。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實現協調均衡發展,實現供給與需求在新發展階段的動態均衡,轉變發展方式,以供給側為主線,鞏固、增強、暢通國民生產體系,提高供給側效率。同時要以擴大內需為基點,以市場需求牽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開放『一帶一路』,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雙循環格局最重要的是供給側問題。』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表示,面對關鍵產業被斷供的情況,中國需要更注重自主創新來補齊短板。

除了在提昇供給側、關鍵產業上加足馬力,擴大內需是中國經濟恢復內生動力、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環節。專家指出,下一階段中國經濟工作重點就是想方設法釋放內需。

『受疫情影響,今年中國居民消費傾嚮明顯下降。』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建堂表示,消費是經濟的慢變量,對於在『十四五』乃至更長一段時間促進經濟發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需要進一步提昇消費。建議把調節收入分配作為下階段戰略目標,努力提昇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放開人口生育限制,釋放消費長期潛力,加快推進公共服務領域改革,持續優化消費環境,多種途徑釋放居民消費。

  李稻葵表示,後疫情時期中國經濟復蘇的首要任務就是釋放內需,其關鍵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昇中等收入人群和中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加強勞動用工領域減稅政策,為消費潛力釋放創造良好條件。

面對多重挑戰,中國經濟能否實現持續復蘇?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表示,中國已控制住疫情,復商復市順暢推進,在世界各國中經濟恢復得最好,如果說今年世界經濟會『V型』復蘇,那麼最接近『V型』復蘇的無疑是中國,但同時也需要關注到復蘇中的不平衡性,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加大再分配力度,避免疫情對部分群體的後續衝擊,乘勝跨越中等收入階段。

李稻葵表示,由於2020年經濟增長基數較低,如果2021年一系列政策都能調整到位,一系列工作都能做到位,如果國際形勢不發生重大衝擊和變化,明年中國經濟應該能走出比較好的軌跡,增長速度可能達到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