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令親子間變得陌生

2021-02-11

【特稿】近期再發生一宗青少年輕生案,有見近年青少年、學生的自殺個案增加,政府與多個部門及社會團體,成立了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冀能更實在幫助有需要的學生,需要時更會調撥資源。青年輕生,純因為學業問題嗎?在此之前,或許應該先探討,「是什麼令彼此變得陌生起來 ?!」

不想談及太多青年輕生個案,以免引起COPY CAT EFFECT,青年輕生問題,是否單純疫情下的問題?還是如成人世界所想,學業、感情、家庭問題引起?對於成因,每個個案不相同,唯一是,是什麼令青少年的性格、和朋友、家人的關係起了變化。有人歸究於學習壓力,有人擴大到整個教育制度,澳門的升大率高於9成,這般高的升大率是源於教育制度及學習壓力的產品?若對學習失去熱誠者,相信要迫其升大,絕不容易!無可否認,現行的教育制度對學生、教育工作者,甚至家長都有一定的壓力,功課,特別是長假期後的功課、測驗考試、工作報告量,不可以用輕鬆來形容,早前聖誕節假期後,有家長在網上,為子女的閱讀報告而作出控訴,提出為何子女的功課變相成了家長的功課。由幼兒教育階段起,此類形式的功課不斷,筆者印象較深的有世遺模型功課、也聽過有填詞, 友人又分享,模型功課仿如參觀美術展,作品令人嘆為觀止,仿如專業級的模型。

親子功課的目的,是鼓勵學生與家長一同完成,不應該為求學分高由父母做主力。升小學和中學後,隨著學習模式的改變,父母在子女功課上的協助角色慢慢退下來,部份父母為免子女追不上學業,送子女到補習社,子女放學後、補習完回家,最少七八點,甚至更晚,晚飯一家人的珍貴時光,有多少父母會主動了解子女今日過得如何?開心嗎?愉快嗎?關注其情緒及人際,開口就問:「做晒功課未?測驗識唔識?派左測驗/默書未?幾多分?明日有何測驗/默書?」子女的學業成績固然重要,站在小孩角度,這些說話,冰冷得令人發抖,究竟父母有多關心我?愛我嗎?著緊我是因為我學業嗎?有些家長,由於工作關係或娛樂,手機/電子產品不離手,家人同枱食飯、各自修行,久而久之,與子女的關係日漸疏遠。遇上負面情緒或學業問題成了導火線,一觸即發,引發各樣家庭問題、情緒問題。回到問題原點,是什麼令彼此之間的關係變得陌生?有家長埋怨,子女越大越唔聽教、越難溝通。關係的僵化,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嘗試多聆聽子女的無聊話題,關心他們的心靈健康,讓感覺和關係、距離,重回幼童時期般親密,走近子女、關心、了解其面對的問題,大家一同打開心扉。

關注青少年精神與身心健康工作小組應該從多方面層面,研究青少年的壓力所在,若是發現根源在於教育制度,再研究如何減低不同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針對家庭關係,可以舉辦相應的情緒管理或壓力疏導服務,重點是不要先標籤「誰」有問題,讓家庭成員共同投入,改善彼此僵化的關係。

日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