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 12746號
2021年05月06日
星期四
婦聯冀以用家角度優化波地設備
2021-05-06
【特訊】觀音像休憩區上月底正式啟用,休憩區隨即吸引不同居民前往“試場”,當中區內可供足球和籃球同時使用的多功能球場引來不少用家討論。身兼中區社諮會副召集人、婦聯副理事長羅萍認為,觀音像休憩區的多功能球場實際運作應更充分考慮用家需求,完善相關規則使球場有序使用,並建議優化該區一帶沿海的球場,讓居民更多選擇。
羅萍表示,在包括婦聯在內的社會各界推動下,近年政府十分重視居民的休憩需求,包括使用自由波地的體驗,亦不時翻新和檢查自由波地的耗損情況,致力提供安全的公共波地供居民使用,得到居民的支持。現時觀音像休憩區的自由波地以足籃混合設計屬首次,兼備了兩種運動的使用條件,理解署方希望可讓更多用家使用,但現時以“梅花間竹”方式足球和籃球各一小時的規則,她表示收到不少“街場用家”反映,操作未有充分考慮居民的使用習慣,有青年表示“一小時連一場波都未踢完”,認為無助解決足籃並用問題,從而影響居民的運動意欲。她指,澳門波地的“街場文化”長期深受到居民尤其青年觀迎,是不少青年閒暇的好去處,以“跟隊”的形式輪流在球場上進行體育競技,藉此互相交流和自由切磋球技,已成為自由波地用家的一種文化。
羅萍期望署方未來繼續以居民的角度優先,積極優化各區自由波地,讓尤其青年一代多運動以及熱愛運動。針對觀音像休憩區的多功能球場和本澳其他自由波地,她提出三點建議:一、考慮增設預約制服務。因應該區球場設計是以多功能用途定位,建議參考現時巴坡沙體育中心的多用途運動場,提供場地預約使用服務,讓居民預約使用球場;二、優化和規劃觀光塔旁的臨時波地。該地具有較大空間,分別設有不同大小的足球和籃球場,加上是本澳唯一廿四小時開放球場,唯該球場多年來以臨時性質使用,對球場的規劃和應用相對有限,建議進行規劃和優化進一步分流居民對運動場地的需求;三、多聆聽用家意見。建議當局在規劃和設計場地時,多聆聽居民尤其是用家的需求,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規則和設施設計,提升居民的使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