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780號
2021年06月15日
星期二
七國集團「面和心不齊」
2021-06-15
【特稿】 為期三天的七國集團峰會13日在英國康沃爾郡閉幕。與會各方在新冠疫苗捐贈、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復蘇等方面做出承諾。但會議的不少「成果」受到多方質疑和批評。分析人士指出,發達國家在應對疫情等最迫切的全球挑戰中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而是借峰會之機盤算各自利益,暴露出這個富國「小圈子」的內部分歧和矛盾。
在氣候變化議題上,七國集團也做出雄心勃勃的承諾,包括在2050年前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大量資金用於氣候保護等。但一些環保組織指出,西方富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負有更多歷史責任,即便七國集團做出上述承諾,仍遠遠不夠。而它們能否兌現這些承諾更要打個大問號,因為這些目標意味著七國集團必須提早淘汰煤電和燃油汽車、停止投資外國的化石能源開採等,這關乎富國的切身利益,每前進一步都不易。
本次峰會是近兩年來七國集團領導人首次舉行面對面會晤。輿論指出,各方在桌面上期望修補裂痕、竭力展現團結,桌面下卻各懷心思、各有目的。對美國而言,此次峰會的關鍵詞是「找幫手」。峰會前,美國總統拜登在《華盛頓郵報》撰文稱,他此次歐洲之行重在「團結歐洲的民主國家」,加強對中國和俄羅斯的戰略競爭。分析人士指出,今年1月上台的拜登希望利用此次峰會宣示美國作為西方國家「盟主」的回歸,把七國集團變成同中俄進行戰略競爭和對抗的幫手。
今年以來,七國集團不斷釋放針對中俄的信息,與會各方花費大量時間討論涉中俄的問題,但分析人士指出,歐洲國家對美國的擔心依然存在,一些國家不願追隨美國搞大國競爭。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地緣經濟和戰略高級顧問戴維•戈登指出,一些歐洲國家擔心拜登上台對它們來說只是「暫時的喘息」,前總統特朗普或共和黨內其他「特朗普主義者」仍有機會在2024年捲土重來。它們還擔心拜登對特朗普政府政策的延續性或許超出了它們原先的預期,認為拜登政府提出的「中產階級外交」其實就是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的翻版。
英國知名學者、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也指出,美國企圖與西方盟友「抱團」遏制中國崛起,但實際上,對中國態度不同正是七國集團內部最典型的分歧之一。部分歐洲國家不願追隨美國把問題都歸咎於中國,「它們對遏制中國沒興趣」。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峰會後就表示,七國集團不是與中國敵對的「俱樂部」,西方國家在全球性問題上應與中國合作。
多國專家已指出,作為舊時代的產物,七國集團的「小圈子」已不合時宜。只有摒棄冷戰思維,尋求更廣泛的全球合作,才能解決諸如結束新冠疫情、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經濟復蘇等全球性重大問題。
張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