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必須』到『堅持』中國實體經濟再獲力撐

2022-10-20

【中新社北京10月19日電】(記者王恩博)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相較十九大報告相關表述,從『必須』到『堅持』,兩字之變折射出執政者繼續力撐實體經濟的明確態度。

『脫實向虛』一度是中國經濟最令人關注的結構性問題之一,突出表現為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自我循環或者過多流向房地產市場等問題造成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上昇,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凸顯。

不少專家都對此表達過擔憂。如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曾撰文警示,『過早去工業化』和『過快去工業化』現象可能削弱增長動力,並進而強調要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

『要確保金融發展不偏離服務人民和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同時充分發揮金融市場機製作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也表示,祗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

事實上,中國官方早已意識到這一風險隱患,並採取積極措施因應之。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中共十八大以來,決策層多次為發展實體經濟劃重點。隨著『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被寫入十九大報告,中國金融業努力增加有效供給,保持對實體經濟資金供給充裕。

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蕭遠企介紹說,十年來,中國銀行業保險業著力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銀行貸款和債券投資年均增速分別為13.1%和14.7%,與名義GDP增速基本匹配。同業理財、信託通道較歷史峰值縮減99%和80%,金融『脫實向虛』勢頭得到扭轉。

今年以來,儘管面臨超預期因素衝擊影響,實體經濟仍然得到有力支持。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在內的幾家國有大行近日齊發公告,表示將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國有大行『頭雁』效應下,2022年前三季度中國新增人民幣貸款、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等數據超預期上昇。

在實體經濟發展環境持續優化的基礎上,二十大報告對此作出再部署。『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太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等細緻要求,凸顯進一步壯大、昇級實體經濟的方向。

其中,作為實體經濟主體的製造業尤為受關注。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之後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2020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份額達28.5%,較2012年提昇6.2個百分點,在全球工業經濟增長中的驅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中國製造』水準快速提高後,正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邁進。二十大報告提及的『推進新型工業化』等要求,在順應實體經濟轉型昇級需要的同時,亦被認為清晰折射出中國未來發展特徵。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所長助理、研究員曲強表示,實體經濟、製造業需要極為複雜的資源與產業鏈配合。要想成為實體經濟、製造業的大國、強國,就必須進一步擴大與原料生產國家地區之間的合作。上述經濟結構與發展方向將自然導向不斷擴大開放的結果。

專家同時指出,在製造業昇級帶動的國內國際供需循環支撐下,宏觀經濟有望降低對金融杠桿的依賴性,帶來更低風險、更加穩定的增長。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王軍預計,由此延續開來,金融屬性較強的房地產行業和金融行業,未來都將圍繞更好服務壯大實體經濟而獲得自身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