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文消息

2014-03-28

疫苗醫藥界呼籲及早接種防『生蛇』疫苗

不少中老年人士都曾受「生蛇」之苦,不但痛楚難當,更可能出現後遺神經痛症,影響深遠。澳門中華醫學會推算,澳門有至少2.4萬人曾經「生蛇」,而隨著人口老化,情況將越來越嚴重,絕對不容忽視。本澳最近引入全球第一支能預防「生蛇」的疫苗,醫學組織呼籲澳人及早接種以保護自己,免受「生蛇」之苦。

凡曾出水痘人士 均有「生蛇」風險

「生蛇」的學名為「帶狀疱疹」,為底部紅腫且刺痛的水疱,通常成群出現,並呈帶狀分佈,好發於軀幹部位,但是臉部、頸部、眼睛都有可能受到影響。帶狀疱疹由水痘病毒引起,水痘痊癒後,病毒會潛伏在人體神經處於休眠狀態,一但人體抵抗力變弱,水痘病毒便有機會再度活躍,變成「生蛇」。換言之,凡兒時或年輕時感染過水痘病毒的人,都有機會「生蛇」。

澳門中華醫學會會長劉冬妮醫生表示,95%成年人均有「生蛇」的風險,而且風險於50歲後大大增加,「原因是當患者還年輕時,其免疫系統一般仍有足夠能力對抗病毒,但是隨著你的年紀增長,免疫系統會減弱,病毒再次活躍。」此外,「生蛇」可多次復發的,有不少患者不斷受「生蛇」之苦,受困長達多年。

本澳至少逾兩萬人曾「生蛇」 預料個案再增

劉冬妮醫生引述香港早前進行的一項調查指出,17%年齡介乎51至80歲的港人曾經或正在「生蛇」,「我們相信,澳門和香港的情況相近,以最新澳門人口普查結果推算,在澳門近61萬人當中,近14萬為50歲以上,而約17%曾經『生蛇』,換句話說,即有至少約2.4萬名患者,可以說是十分普遍,而隨著人口老化,此症只會越來越常見。」

劉冬妮醫生再引述香港的調查指,患者最常出現的病徵是受影響部分有刺痛、灼熱及痕癢感覺,其餘則是出水疱、紅腫等。34%受訪患者指出,若以十級是最痛,他們當時「生蛇」所經歷的痛楚則高達八至十級,而且痛楚可長達三個月或以上,「不少人會形容生蛇帶來的痛楚是很尖銳的,或者是一陣一陣的,只要被輕輕碰到一下,便會痛得不得了,有些人甚至在沒有任何觸碰的情況下,『坐坐吓喺度』也會感到強烈的痛楚。」

高達十級痛楚 「生蛇」上眼及面部影響生活

特別一提的是,有兩成患處位於患者無法靠衣物遮掩的位置如面和頸部。而最常出現的後遺症是異常性疼痛及發燒。「生蛇期間亦會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主要在於令他們難以入睡、不想外出、常請病假及影響工作表現等等。」劉冬妮醫生補充。

特別前來本澳出席澳門中華醫學會的相關學術研討會的香港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蘇文傑解釋,「生蛇」的痛楚,是無法以一般止痛藥治療,患者必須服用多種藥物如抗病毒藥物、麻醉性止痛劑、類固醇、抗癲癇藥物及外用藥膏等,才能控制病情,「但這些治療很繁複及副作用多,而且費用可能十分昂貴。」

「生蛇是無法治癒,也是無法預料的。我們不知它何時會發生或者復發,也不知它會出現於何人身上,更不知病情將會何等嚴重。因此,要免受生蛇之苦,最重要是預防勝於治療。」蘇文傑醫生補充。

一支疫苗預防「生蛇」 適合50歲以上人士

蘇文傑醫生指出,早於2006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了首種預防「生蛇」的疫苗上市,只須一針皮下注射,適用於50歲或以上人士,可預防「生蛇」、後遺神經痛及以減輕「生蛇」帶來的急性及長期痛症,但不能治療現有的病症,「其原理是刺激因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弱的免疫系統,透過增強了的免疫系統,抑制帶狀疱疹病毒,防止它再度活躍。」

蘇文傑醫生引述臨床研究表示,同是50至59歲人士,相比起接種安慰劑的,接種疫苗的人士的發病率大減70%;至於60歲以上人士亦減少51%;就連後遺神經痛也減少67%。由06年至今,歐美等地已出售了超過2000萬劑,香港亦於今年初引入預防「生蛇」疫苗。

無藥可醫 多國已有指引建議及早接種

蘇文傑醫生特別指出,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澳洲、韓國、馬來西亞等地,均已有指引建議適齡人士及早接種此疫苗。

劉冬妮醫生及蘇文傑醫生最後均呼籲,若你或你的家人50歲或以上、無論曾否患水痘或「生蛇」的人士,便應及早安排接種疫苗,保護自己。

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斯蒂格利茨週五到澳大演講

M型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是如何造成?工作機會消失,薪資停滯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嗎?政府與財團又有什麼責任?被譽為當代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澳大榮譽博士約瑟夫‧斯蒂格利茨(Prof. Joseph E. Stiglitz)教授,將於三月二十八日到澳門大學主講“不公平的代價(The Price of Inequality)”,與觀眾解構社會不公平分配現象背後的種種因果和省思全球化與自由市場的優劣利弊。

斯蒂格利茨教授長期研究全球化與自由市場,著有《失控的未來》(Freefall)、《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世界的另一種可能》(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等多本暢銷書籍,並以非對稱資訊市場分析的重要貢獻獲二○○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時代週刊》(Time) 於二○一一年將斯蒂格利茨教授評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之一。二○○二年獲澳大授予社會科學榮譽博士,並以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作獲獎後亞洲首個公開演講。

斯蒂格利茨教授目前是聯合國大會主席關於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改革的專家委員會主席,並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同時兼任該大學智庫“政策對話倡議” (Initiative for Policy Dialogue (IPD)) 的創辦人及聯合主席。此前,斯蒂格利茨教授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並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等知名學府。

是次講座訂於三月廿八日(星期五)上午十時至十一時半在現校園澳大文化中心以英語進行,並輔以普通話即時傳譯。由於座位有限,有興趣出席講座的人士,請登入澳大網頁https://isw.umac.mo/evm/register/stiglitz報名。如有垂詢,可致電澳大傳訊部八三九七四三三九或電郵至prs.event@umac.mo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