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華促訂長遠房策

2010-11-01

【本報訊】社會學學者鄧玉華認為,政府在二O一二年落實興建一萬九千個公共房屋單位的目標後,應因應社會需求和公共資源能力訂出長期的房屋政策,到二O二O年將公屋數量比例增至全澳房屋的百分之四十。 澳門思匯網絡昨天下午在氹仔花城公園旁邊舉辦澳門論壇,主題為「前瞻施政報告─社會文化領域」。澳門社會學學者鄧玉華作為嘉賓作了發言。他表示,澳門回歸之後,公屋的供應幾乎停頓,如今趕在二O一二年前落實興建一萬九千個公屋單位的目標。他認為,實際上社會的要求不止此數,因此,在落實興建一萬九千個公屋單位的目標後,政府應因應社會的需求和公共資源能力訂出長期房屋政策,在二O二O年將公屋數量的比例增至全澳房屋的四成。而公屋中的社會房屋和經濟房屋的比例可視乎實際需要作調整。他指出長遠的公屋政策,應讓居民安居,增加對澳門的歸屬感。

公屋比例二零年應升至百分四十 對於為何將十年後的公屋比例訂在佔全澳房屋的四成,他分析說,根據二OO八/O九年住房收支調查,全澳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士低於最低維生指數,即比社會要求的按收入中位數的三分之一還低(香港普遍以二分之一計算),這些人士需要公屋。另外,不少低收入人士,夾心階層,以至中產人士都符合條件申請公屋,他們也期望購買公屋。兩部分人士加起來來超過四成,因此他認為,在二O一二年一萬九千個公屋單位建成後,公屋的比例可從現在近百分之二十提高至約百分之三十。如果訂十年規劃,公屋的目標應更明確,考慮社會的需求,可將公屋的比例提高至百分之四十。 他表示,澳門目前有足夠的數據可供政府考慮訂定合理的指標,如收入中位數,住戶收支調查等。此外,市民的期待也值得考慮。政府可從中研究分析什麼是基層、什麼是中產,從而安排社屋和經屋的興建數量。他說,公屋是以公共資源建造的,應有合理的政策安排,比如,租住社屋的人士將來如果收入增加了,是否可讓他們日後有自己買下社屋的機會,這應有社屋變為經屋的安排。又如,住在經屋的人士如果發了達,不想再住經屋,是否應將出售的得益給政府,或者賣給政府,這也需要政府考慮。

推消費券未嘗不可 另外,對於近期物價不斷上升,鄧玉華認為,這是全民的問題,不單影響貧窮人士,因此提供消費券的安排未嘗不是好的辦法。由於之前已經有放發醫療券的經驗,因此發放消費券應該可以行得通。 至於社會保障方面,他表示,政府已經完成了雙層式社會保障的框架立法,現在要做的是讓制度發揮實效,確保可持續性,就這需要調整社會保障基金的收入來源和給付水平;中央公積金要確定供款和強制措施。他指出,本澳有百分之二十是低收入人士,即三萬四千戶,但是正領取援助金的只有五、六千戶,大部分沒有領取援助金,這些家庭情況如何,值得政府關注。

護士比例仍有差距 另一位講者,澳門護士學會會長李雪屏表示,現在本澳護士與居民的比例為每千居民二點六個護士,與鄰近地區的每千居民五個護士有很大的差距。由於本澳缺乏大量護士,因此有必要增加對護士培訓,擴大招生。但現在面對的困難主要是場地不足,因此政府應盡快批地,擴大護理學院。她說,政府已預留土地興建離島醫院,而據悉護理學院也將建在離島醫院附近,方便學生實習。 在澳門論壇上發言的還有立法議員麥瑞權、思匯網絡學術顧問曾藝、理工學院講師梁啟賢、健康促進協會副理事長朱文立、思匯網絡學術培訓總監梁偉民及四名議政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