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萊 真神福賜

2011-03-25

「她,是一個奇蹟,一個受阿拉真神庇蔭的奇蹟,她,很小,卻是亞洲最富有的國家!她就是充滿神話傳奇的汶萊。」 汶萊,在港、澳人的印象中,是富裕而安寧的小國;富裕,可能因得天獨厚,可能就是獲阿拉真神的「天賜」,但富裕而能又安寧,加上仍能不斷進取發展,那就不一定靠「阿拉真神的福蔭」,而需要凡人的努力,究竟何因能達至「福蔭」之美果?筆者走訪了汶萊,初步找到了答案。 汶萊王明朝訪中國客死異鄉 汶萊,英語的譯音為BRUNEI,源出於梵文,意即航海者,馬來語的意思為海上生意人。因這個國家位處婆羅洲北部汶萊河口,千百年來,善於從事海上貿易,與屬馬來文化的分支,故被馬來人稱為BRUNEI,汶萊。十五世紀,這個國家的汶萊人已經與到訪的中國客人,明朝的鄭和做生意,汶萊王更曾訪中國,且客死異鄉,如今,汶萊皇的陵墓,仍葬於中國的揚州,年前,現代的汶萊政府,還派遣公主及皇家官員,到揚州拜祭先皇祖陵。而汶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亦有一條街命名為「王總兵街」以紀念當年隨同鄭和訪問汶萊「中國古稱《勃坭國》」的總兵王景弘。因當年王景弘奉命下西洋,名義隨同鄭和下訪,實則一切要務和開路,均由王景弘執行,故汶萊人認識王景弘,比鄭和更深。 奉伊斯蘭為國教 十五世紀,伊斯蘭教傳入,汶萊奉以為國教,直到一八八八年,英國人入侵,汶萊歸順,成為英倫保護國,自此,行政制度,漸行英式,英語亦逐步流行至今。一九八四年,汶萊宣佈脫離英國,成立伊斯蘭國家,國名加上DARUSSALAM阿拉伯語即為和平之國;從此,獨立自主建立起富裕祥和而自由的「天堂」。 未發現石油前以打漁和海貿為生 汶萊之富裕,並非與生俱來,一九二九年發現石油與天然氣之前,國民仍是如千百年來靠打漁和做海上貿易為生,筆者在博物館的圖片看到,當年的汶萊蘇丹(相當於中國的土王)仍然窮到連鞋亦沒資格穿。 自從發現石油後,經過幾十年之努力耕耘發展,汶萊才從「灰姑娘」搖身一變成「皇帝女」。至今,汶萊成為東南亞第三大石油生產國,世界第四大液化天然氣生產國,以億萬計之油、氣收入,佔全國產值百分之三十六,出口總收入之百分之九十五,國民人平均產值達二點二萬美元(約值十七萬多澳門幣),成為世界最富國之一。汶萊皇室的資產,達二百二十億美元,二○○九年,美國福布斯什誌評為世界皇室首富,可惜,一場金融風暴,首富的位置如今跌到第五。 建設現代化人民富足 無論如何,走進汶萊,很容易感受到基礎建設的現代化,皇室建築的奢華,人民生活之富足,社會秩序之安寧,社會氣氛,安逸中會感到進取,這個國家的現況,除了用「天堂」來形容之外,筆者難以找到另外更適合的形容詞。 汶萊,這個原來不毛之地,如何會建設成富裕而安祥之國度,國家靈魂之蘇丹皇室,如何以富裕之物質與高尚之宗教道德,巧妙地結合,製造出一個現代「烏托邦」,喜為人傳之皇室趣聞又如何?請容後分解。 汶萊行之一‧楊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