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幸福感緣自學生成績

2011-07-11

【本報訊】《私框》在長達兩年的立法和諮詢過程中,由於私校教師反映與公立學校間的薪酬以及教學時數等差距,令社會關注到私校教師工作量及壓力同時,也思考到教師工作最基本的意義。教師本身又如何看待幸福感?新進教師及任教十多年的教師昨日在「尋找教師幸福感」分享會上,異口同聲地表示,教育工作感的幸福感源自學生,認為學生取很良好成績或成就,便可以為他們帶來工作上幸福的感覺。 澳門青年聯合會與中華學生會、中華教育會昨舉辦「教育分享會-尋找教師幸福感」分享會,邀請退休校長劉羨冰、澳門大學傳播系系主任林玉鳳、資深教育工作者楊秀玲、黃素君等多位教育工作者與教育學院學生以及新任教師共同探討何謂教師幸福感。 上月尾立法會一般引介《私框》法案時,有議員希望教師不要忘記教育工作的源頭是要教育好學生,不要只著眼於薪酬福利。昨日的分享會上,不同教學資歷的教師回顧了個人的教育工作生涯,以及如何看待工作上所取得的幸福感和滿足感。由幼稚園教師到中學教師、退休前任商訓夜中學校長的劉羨冰,認為幸福感不應只著眼於個人,應宏觀放眼到下一代以至整個社會,只要社會進步,下一代有好的教育,這份幸福的感覺便湧上心頭。她勉勵新一代教師,要好好教育下一代,讓這份幸福感一直蔓延下去。 出席的部份教師都認同,教師的滿足感是來自學生,學生畢業後在街上偶遇時仍會稱呼自己一聲老師或送上一張感謝咭,這就令工作上的幸福感湧上心頭。但職業保障上,也不能忽視,黃素君認為,薪酬待遇以外,社會應向教師提供工作穩定性、教師自我發展及職業發展空間,才可以為教師的工作帶來正面的迴響。出席分享會的中學教師賴老師認同教師滿足感源自學生之餘,制度上對於教師的保障也少不了,但由於本地教師工作時數和壓力問題,令幸福感間接減退,也影響了教師團隊的穩定性,他相信,《私框》有助提高教師團隊穩定性,最終得益者將會是學生,學生可以得到的支援更多,有助取得更好成績,亦有助教師取得更多的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