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20110811號
2011年08月11日
星期四
陳偉智質詢公職局擴編又陷柏金遜怪圈
2011-08-11
【特訊】議員陳偉智要求政府交代,在批准行政暨公職局擴編時有否作相應評估,使部門重整具科學化和合理化。公職局擴編後人員將由三百四十九名增至六百二十一名,陳偉智書面質詢政府,指在配合各項公共行政改革的同時,有否對公職局開展有關領導力、規劃及人力資源管理等各方面評估。他並質詢政府有否就本澳公務員體制作長遠規劃,避免出現“小城市、大政府”現象,以及有否量化指標解釋擴編準則,以免陷入柏金遜定律。 其書面質詢如下﹕ 「日前,行政會完成討論《行政公職局的組織及運作》行政法規,將重組行政暨公職局,由現時的六廳八處五科改為九廳十七處。 副局長數目由兩名增至三名,人員編制由二百四十名增加至三百七十三名,連同非編制內人員,公職局人員數目將由目前的三百四十九名增至六百二十一名,增加二百七十二人。未來四年將逐步招聘相關人員,預計今年內將先招聘五十人,所有人員完成增聘後,行政暨公職局預算每年總開支將增至澳門幣一億五千六百多萬元。 有識者早前撰文指出本澳政府運作出現「柏金遜定律」,行政架構不斷膨脹。疊床架屋的情況,在崔世安上任特首後更變本加厲,公帑花得冤枉,效率未見提高,儼成特區一場災難。特區成立至今,部門不斷增加,公務員人數已逾兩萬多人,比回歸前劇增數千人,平均每廿五名居民就有一名公務員,遠超很多國家地區,同為特區的香港公務員與居民比例是一比四十五,本澳的比例勝過香港!澳門回歸後急速發展,公務員人數增加是自然的事,但問題是增加的幅度是否合理,市民眼見各政務範疇在原來負責的司局級外,還不斷成立各「辦公室」或「委員會」,原可一部門的工作,竟分成三、四個局級部門負責,再加諸外圍的「委員會」等,這不是臃腫膨脹,疊床架屋,又是甚麼?一個五十萬人口的城市,有著逾兩萬的公務員,過百政府部門,更有多如繁星的各式各樣委員會。有識者認為這只是在內方便增加官位,安置親信。在外是假借民意,行政治酬庸,前者是實利,後者是虛名,目的同為利益分配,收買人心。 上述有識者的言論是否為公眾認同,相信市民心裡有數。行政法務司司長陳麗敏去年十一月在立法會的行政法務領域施政方針辯論中,答覆議員就公務員人數不斷增加的提問時,以特區每年有旅客二千幾萬,同時舉行很多大型的國際項目,市民需要的服務越來越好,和特區翻天覆地的進步和經濟發展為由,作為公務人員數目增加的解釋。至於陳司長的解說是否同樣能為公眾接受,市民心裡應有定論。 根據行政暨公職局的數據,截至今年三月三十一日,澳門的公務員人數達到二萬三千零九十五人,加上「以私法僱傭關係」聘請的工作人員二千零八十一人,政府工作人員總數目高達二萬五千一百七十六人。若公職部門不斷擴編和增設,公務員人數不斷上升,長遠來說將會對特區的財政支出構成壓力。如果被有識者不幸而言中,則受「柏金遜定律」影響的政府,勢將成為特區的災難。 為此,本人提出下列質詢: 一. 特區政府以配合各項公共行政改革的施政重點為理由,將現時行政暨公職局的架構作大規模擴編,如在私人機構,這種依靠增加人手和擴編以提升服務和效率的做法,未必被輕易接受。請問特區政府在批准行政暨公職局擴編時,有否對該局開展過有關領導力、規劃及人力資源管理、公眾滿意度、績效結果、財務管理、社會影響等的評估?使部門的重整具科學化和合理化? 二. 政府部門的人員數目及架構是除了按工作量而設訂外,更重要的是要按實際需要而設置,亦要顧及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承受能力,不可盲目擴張以增加公帑的支付。特區政府現時有否就本澳的公務員體制作出一個長遠的規劃,避免出現「小城市、大政府」的現象,令特區未來的財政蒙受壓力甚至超負荷? 三. 特區政府對各施政領域和各政府部門的領導人,如何進行績效評價以定去留?又如何在行政管理上發揮科學決策互動共推的效益?有沒有一個量化的指標,解釋如何去進行擴編,以避免各部門爭取仿效,導致「柏金遜定律」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