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清明追憶饒宗頤

2019-04-06

【中新社香港4月5日電】(中新社記者 曾平)“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饒宗頤教授當年和學生在海上彈琴時所作的這兩句詩如今伴於其位於香港寶蓮禪寺的蓮位側旁,橫匾“慈悲喜舍”。細觀之,題詩由饒公親筆所寫,落款為其號“選堂”,橫匾四字則出自饒公次女饒清芬之筆。

饒公去年2月6日清晨仙逝。今年清明前夕,中新社記者跟隨與饒公甚為熟稔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教授前往饒公蓮位致意追思。

寶蓮禪寺是位於香港大嶼山的百年古刹,據李焯芬透露,饒公遺體火化後,部分骨灰存放於毗鄰寺廟的天壇大佛之下,部分則撒在離寺廟十餘分鐘步行路程、饒公生前最喜愛的心經簡林。

饒公蓮位設於寺內一間寧靜的廳內:正中面露微笑、頸戴圍巾、雙手上下叠放的饒公彩照為攝影師張建設在2010年拍攝;饒清芬所繪的一幅蓮花和一幅蓮葉懸掛在蓮位對側。

蓮花是饒公生前鍾愛之物,他的很多畫作以蓮花為創作對象便是明證。李焯芬對此進一步道明:饒公不僅喜歡周敦頤《愛蓮說》所述的蓮花之高潔和中通外直品性,還喜歡蓮花的莖支撐著一片片蓮葉和一朵朵蓮花的那份承擔。

這樣的承擔饒公生前也一直身體力行著。“他自己就感到,應該對中國文化的復興有個擔當,他就干了一輩子的擔當。”李焯芬憶述,饒公生前每天的工作量可能介乎18至20個小時,常常埋首至深夜,用功和專注貫穿他80餘年的學問研究。

在李焯芬心中,饒公如此心無旁騖的治學態度,碩果纍纍且具重大突破的學術成就,以及其平和友善的為人,都是他留給我們無盡的精神財富。

從寶蓮禪寺沿山間小徑步行至心經簡林,一路綠樹環繞,至肉眼可見這個刻有饒公墨寶的大型戶外木刻群,雲霧繚繞的鳳凰山美景也已盡現眼前。

心經簡林由38條木柱組成,上面刻有饒公題寫的260字《心經》。心經簡林的刻寫方式借鑒古代的木簡寫字,是對中國古老文字書寫方法的一種回歸。

饒公特意為心經簡林選址鳳凰山麓,因為他喜歡這裡的空靈。李焯芬是籌建心經簡林的參與者,他侃侃而談當年的設立緣由和饒公選擇《心經》的用意,話匣子一開就停不下來。

心經簡林最後一根木柱上刻著:歲在壬午選堂敬書心經,願令闔境安康,時雍物阜,長浴斯福。這24個字是約20年前饒公對當時處於經濟低迷時期的香港之祝福。如今饒公已和心經簡林融為一體,他以及他對香港的願景永存於大嶼山的山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