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納百川之腹

2020-07-31

【正視聽】坊間眼中對澳門傳媒的印象中,普遍存在「報喜不報憂」,而且對於本澳傳媒的認識,多只局限於主流的電子媒體及紙媒,其實,單是目前受資助的中葡文報章達到26間;近10年,還有英文媒體在澳門落戶,還有不少近年成立的週報/月刊等,論數量,澳門的媒體,可稱得上是百花齊放。為何坊間對本地媒體有此預設立場?或多或少與媒體自身的立場和官方採排活動中所設下的重重關卡,直接間接地為媒體設下了一道又一道的防線,最終層層疊加出這種預設立場有關。近年,官方某種程度上將記者視為「不可信的破壞者」,官方消息趨向單一化和傳媒採訪自由不斷被收緊,為原已舉步維艱的傳媒生態再添障礙。

新任新聞局局長陳露上任後,禮節性拜訪多間本地媒體,早前,到澳門傳媒工作者協會。會面期間,傳媒反映出多種傳媒生態現象和前線記者在官方或其他採訪活動期間遇到的問題,當中提到:「新聞採訪限制日增和不少官方活動取消向傳媒開放,事後由新聞局發佈相片及新聞稿,新聞採訪活動有不斷被收窄的情況。」記協還提到:「近年記者向官員提出採訪要求時,經常遇到官方新聞公關事先「把關」,以各種理由勸說記者「唔好問」,希望杜絕有關情況。以及在近半年疫情期間,除了應變協調中心的例行發佈,其他部門的採訪活動(包括早前內地防疫專家來澳會面)大多沒有向傳媒開放,單向以新聞稿方式向傳媒發放資訊,連行政會的討論結果也如此,記者無法當面採訪。」傳協對此等安排,予以反對。傳媒所謂的第一手資訊,都是經過官方過濾,來源單一,變相令到全部傳媒都是同一報導,沒有其特色可言,難怪給坊間留下「官媒、政府喉舌」的感覺。

傳協還指出有,傳媒在日常採訪期間的限制都在被收窄當中,其指出: 「有記者反映在公共地方(如:大三巴牌坊、關閘廣場、文化中心外)、出入境口岸(非禁區範圍)拍攝採訪,即使表明是記者身份及所屬傳媒單位,也經常受到外判保安人員無理阻撓。保安部隊濫用《內部保安綱要法》限制外地傳媒到澳門採訪,近年大量外地記者被拒絕入境,甚至「天鴿」風災後來澳採訪亦然。」傳協對於情況,事後有發出聲明予以譴責,換來無限輪回或收得更窄的下場。在外,傳媒本身的採訪自由和權利已受到一定的官方限制,再者,澳門人脉關係密切,部份傳媒的負責人憂慮「得罪權貴、得罪政府」,先作自我審查,偏向和諧,形成內部關卡,內外限制下,這,造就了坊間眼中「傳媒報喜不報憂」的印象和這種生態現象。

現今資訊發達,社交平台、通訊軟件濫泛,市民要過濾或查證消息的真偽,不容易。傳媒在當中,承擔了重要的角色,透過採訪活動、接觸到政府高官,追查消息真偽。傳媒的社會功能,也包括了上傳下達的作用,回歸後的一些民生問題,例如交通、物價、樓價、社會意見等,市民和相關團體,將之曝光,讓位居權重者得悉,與地氣接通;例如澳門通將在第二期消費補貼中向收取消費卡的商戶收取0.5%手續費,有網民推算,將達1500萬元之多,回想,早在第一期消費補貼計劃中,有眼利的市民和傳媒,早洞悉當中手續費是天文數字,經過向經濟局追問、報導,市民才得悉,輿論壓力之下,澳門通當時決定向商戶退回手續費;另有不少威脅本澳世遺景觀、山體、海岸景觀視廐、環境保育等的建築項目,都是經過一小撮不畏社會權貴的媒體,竭而不捨地追問政府、找相關的專業團體/人士作出專業的意見,不偏不倚地報導事實的真相,為社會把關;傳媒的社會功能和角色之重要,沒有完全地被淹沒在商業及所謂的政府喉舌角色之中,期望能夠繼續堅守。

澳門的特色是多元文化共存數百年,社會意見有交流、有互動;廣納百川之腹,讓傳媒百花齊放,無畏所謂的「異見聲音」,筆者相信澳門的傳媒,可以有更良性的競爭。心寬天地寬,套用佛學中:「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諾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