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覓地建屋有突破

長遠供應還看『明日大嶼』

2020-11-27

【香港中通社11月26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阮曉)安得廣廈千萬間?在房屋成為眾多社會問題癥結的香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5日發表的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中,以突破政府一貫思維的部分改革措施,給予有關問題一份有決心的回應。

長策土地供應終達目標

施政報告中,林鄭月娥首度宣佈,已全數覓得興建31.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330公頃土地,可以滿足未來10年約30.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被不少人視作亮點。

“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感覺是開心和驚喜的。”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如此形容聽到這個消息後的心情,認為其中亦能窺見特區政府解決房屋問題的決心與信心。

相較於去年表示覓得約27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土地,葉文祺推算,今年增加約4萬個單位的土地,或主要源自棕地群、小蠔灣及東涌西用地密度的增加及東涌東的填海。

與此同時,根據房委會11月上旬公佈的最新數據,一般申請者的公屋輪候册平均輪候時間已延長至5.6年。長策土地供應的達標,是否有助就此解決公屋輪候之苦?

曾任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的黃遠輝對此持保留態度。他認為,長策多年“追落後”,今年終取得突破;惟長策始終是十年房屋供應目標,未來可能出現建屋量追不上目標的情況,有很多不可預知的因素影響進度。

葉文祺亦表示,未來五年公營房屋的落成量大體已經決定,“因為要在五年內落成,至少現在都要開始動工了”。而根據目前的進度,要達至長策目標起碼還欠缺三成單位。要在短期內大幅增加公營房屋單位、縮短輪候時間,基本沒有可能。

為此,施政報告中推出眾多過渡性房屋支援措施,如研究“劏房”租務管制、試行現金津貼計劃,以紓緩基層家庭因長時間輪候公屋的生活壓力,并資助租用酒店和賓館單位作過渡性房屋用途,改革公私營房屋的審批程序等,部分措施具突破性。

推行『明日大嶼』正當其時

誠如林鄭月娥所言,香港房屋問題核心是建屋土地不足。如何一勞永逸地解決土地供應問題?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表示,為了香港的未來,本屆政府不會放棄“明日大嶼願景”的工作,并將盡快開展有關研究,積極探討創新融資方案。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對記者說,“明日大嶼”能長久解決香港的土地供應,本身是一件好事;對其進行前期研究其實無可厚非,畢竟現時擬發展的小蠔灣車廠用地等皆非大塊土地。但他顧慮,特區政府或需拿出更多魄力,先處理社會上的不同意見,必要時可能需要中央政府支持。

“明日大嶼”首階段工程造價約為6000億港元,方案提出時香港尚未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然而經歷過修例風波和疫情打擊,現時推行“明日大嶼”是否仍有其價值?葉文祺認為,“正當其時。”

他表示,經濟下行時期更適合進行長期對社會有利的基建投資項目,因為工程造價會更低,而基建開支屬逆周期財政措施,有助增加就業人口、推動經濟復甦。在財務上,“明日大嶼”亦值得投資,政府可考慮包括公私合營等在內的多個不同融資方案。

根據香港測量師學會此前的估算,只需將“明日大嶼”的住宅用地撥出三成供發展私樓,再加上商業用地,便可帶來約1萬億港元的賣地收入,已超出6000億港元的開支。

更為重要的是,葉文祺認為,除財政收入,“明日大嶼”能為香港帶來眾多社會效益,包括提供約1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解決基層市民的住屋問題;發展新區域,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居住環境;以及發展新產業,構築連接新界西和香港島的運輸走廊,打通整個香港的區域交通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現時不推,更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