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香港保險業 收入一落千丈尋出路

2021-03-01

【香港中通社2月28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劉夢婷)“如果疫情一直不過去,通關遙遙無期的話,我應該會考慮轉行。”在安盛集團從事保險銷售工作3年的鄧先生的客戶多數在內地,新冠疫情前他幾乎每個月都會往返香港及內地一些城市出差面見客戶,通過銷售保單賺取充裕的收入。

香港法律規定,投保人若購買香港保單必須親身到香港簽署才能生效,否則保單將不受香港法律保護。自去年2月,香港特區政府及內地政府分別實行強制檢疫政策,兩地流通受阻,鄧先生的收入便隨著保險生意一落千丈。

近年來,香港保險以其獨特的優勢打開內地市場,獲得急劇增長,從而吸引不少內地背景的“港漂”或新移民投入此行業,向內地投保人銷售香港保險。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公佈最新數據,截至2021年1月31日,香港個人持牌人士總數逾12.6萬人。2020年源自內地訪客的首三季新造保單保費累積下跌81.9%至65億港元。

香港中通社記者近日採訪到鄧先生等保險從業者,了解疫情期間他們的擔憂與訴求。鄧先生表示,在他的客源中,內地客戶佔八成左右。由於鄧先生在公司已具備一定資歷,不獲底薪發放,現時收入主要靠保單銷售量提成,一旦沒有保單銷售出去,收入便明顯減少。

“去年3月份左右真的很困難,不方便回內地見客戶,他們也過不來。為了居家抗疫,整個香港出門的人也少了很多,我只能支撐著生活。”為了跟進公司的業務培訓、拓展香港市場業務等工作,鄧先生疫情期間仍然留守在香港,承擔高昂的生活成本,直至農曆新年前後返回老家。他坦言,目前沒有房貸、車貸等大筆開支,基本日常開支尚能負擔。疫情後期,鄧先生所在的團隊亦有嘗試做商業路演等活動,來吸引客戶,通過各種渠道,他將香港客源拓寬到40%。

去年,鄧先生曾嘗試幫助內地親友代購化妝品、奢侈品等,承諾疫情平息後回到內地郵寄給他們,然而粵港澳恢復“通關”的進程一再延後,他只能將化妝品轉讓給其他“港漂”做處理。

在英國保誠集團工作5年的莫先生則在內地購房,需按月還房貸,他身兼銷售及行政工作,底薪較多,即便無銷售提成,亦能保障一定收入。他透露,疫情以來已被降薪兩成至三成,工作量亦隨業務減少。為了“開源節流”以維持生活,莫先生接洽了一些拍照及寫文案的網絡廣告工作,並減少股票高風險投資、減少中高水平購物來控制生活質量。

記者據保監局提供的數據注意到, 2020年持牌個人保險代理較2019年增長7%,相較2019年的增幅19%,表明考取香港保險牌照者仍有增加,但增幅有所收縮。莫先生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團隊仍有來自航空業及服務業等失業重災區的新成員加入,疫情下失業率屢創歷史新高,保險行業以其門檻低、收益相對較高的優勢吸引人加入。港府早前宣布延長防疫措施,鄧先生及莫先生均認為,若疫情在9月仍未好轉,會考慮轉行;但倘若9月能順利通關,對香港保險前景仍然持樂觀態度。

香港保監局公佈,2020年首三季有效長期業務的保費收入總額為4127億港元,上升5.1%;一般保險業務的毛保費為485億港元,上升9.3%,香港保險業尚未式微。“等通關後,內地遊客來香港消費,自然而然會帶動經濟回升和工作機會增加。”莫先生盼望著疫情過去,所有人都能摘下口罩,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