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章為 第12053號
2019年02月01日
星期五
借鑒台灣經驗留守福建古鎮的兩岸青年
2019-02-01
【香港中通社福州1月31日電】(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閩)福建嵩口是中國東南的一個千年古鎮。過去,福建茶葉等地產通過嵩口碼頭集散,運往閩江和福建沿海碼頭,乃至遠達東南亞和印度洋。2008年,擁有160所座明清古民居建築的嵩口古鎮,作為福建第三、福州唯一,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直到2014年,隨著台灣“打開聯合”團隊入駐嵩口,一群台灣青年到來,嵩口成為台灣鄉村復興經驗的實驗場。業界評價“嵩口模式”是值得肯定的,最明顯的一個成效在於:越來越多的“90後”青年回到嵩口、留守嵩口,“年輕人回來了”。
“90後”謝方玲對記者回顧說,她家在福州另一個與嵩口相距140公里的縣城,來到嵩口,“我被一整牆的圖紙打動了。”2015年,謝方玲進入嵩口鎮“打開聯合”團隊實習,台灣青年們搜集梳理當地人文資源,資料和規劃貼滿了一牆,“那是台灣人看農村的角度,衰敗的古鎮,對他們來說是珍寶。”
謝方玲曾跟著“打開聯合”團隊為了一戶舊房改造的一面窗棱,跑遍全鎮,拍下所有的木窗資料,反復對比打樣,保證“修舊如舊”。“城市里許多人是因為這個事情可以賺多少錢再決定要不要做,但是他們不是,他們是覺得只要一件事情有意思就去做。”謝方玲說,“這很酷”。
來自台南的台灣打開聯合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駐大陸執行長鄧海認為,嵩口一度繁華,人文技藝有積澱,這種“本土智慧”在城鎮二元對立中卻極易被拋棄。“打開聯合”因此採取“二八分法”:從當地人需求出發,以文創為口子,八成借助已有的資源,加入二成的新鮮血液,讓舊元素得到改造,使古鎮呈現出年輕的氣息,讓本地人重拾對家鄉的信心。
嵩口官方與台灣團隊“一拍即合”,注資200萬元人民幣,利用中山村廢棄的村公所木屋改建而成“鬆口氣”客棧,交由謝方玲及她的三位同齡好友營運。
4個“90後”女孩撿來村民丟棄的舊物,匠心獨運做成裝飾和家具,“鬆口氣”客棧成為“老物件”活化的博物館。村里人看到客棧房價“比鎮上一個月房租還高”,節假日也一房難求,先是目瞪口呆,現在也紛紛開了民宿和農家樂。
從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讀取碩士的石浩男是謝方玲的男朋友,他也辭掉中國鄉建院的工作,來到嵩口。如今,這兩位青年人在鎮上成了家,謝方玲負責管理運營嵩口古鎮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石浩男經營一家文創鄉建公司,“與嵩口陪伴和共生”。
1992年出生的福建師範大學畢業生林露露也是“鬆口氣”最初運營的團隊成員,這段經歷,使她在兩年後擔任福建省嵩口古鎮新農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幫助當地貧困戶尋找農產品銷路時,特別得心應手。
林露露去年高票“擊敗”父親林福清,當選出生地嵩口鎮龍湘村的村支書,成為永泰當地“最年輕、學歷最高”的村支書。她還以嵩口產業聯盟的形式,聚集古鎮旅遊發展的民宿、手工藝、創意農業等零散力量,用本土故事包裝行銷嵩口農產品伴手禮。“在台灣團隊磨礪的經驗,正在派上用場。”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嵩口,用老手藝經營新生活。曾在上海打拼10年的鄭秋蘭兩年前回到嵩口,改造姐夫家的老房子,一樓做餐飲,二樓計劃做民宿。在上海她也經營過沙縣小吃,“賺多少錢都沒有感覺”,她用祖輩留下的蛋燕、花生湯手藝做吃食,用當地匠人編的竹編來裝飾店面,“這種鄉土風很親切,能在家當然最好”。
鄧海把家安在了嵩口,妻子吳婧管理鎮上的公益圖書館,孩子在鎮上中學念書。台灣設計師用廢棄的木凳修建圖書館書架,還特地用方條做出一個形如波浪的閱覽區。“沒有小孩能抗拒這個波浪,他們都愛在這里。”吳婧觀察到,“這幾年,回流的村民在增加,參加親子活動的家庭也越來越多。”
如同這個社區圖書館的風格,用嵩口泥、瓦、土、竹各種材料,以現代手法加以改造,在杭州G20峰會西湖燈光藝術設計師江海洋看來,是“最尊重鄉民的做法”。
應鄧海之邀,江海洋來到嵩口,成為嵩口鄉村照明總設計師。“嵩口可能是內地第一個做鄉土照明的村鎮。”江海洋說,“和城市一樣,鄉村也需要現代文明,村民需要的不僅是鄉土記憶,還需要非常豐富的對未來的憧憬。”
“誰來啟動古村落再生?既不是開發商,也不全是新移民,推動鄉村復興的人大多數是原住民及很多外來并定居下來的新村民。”鄧海說,嵩口模式如果有所成,就是在於用了最少的錢,最少的破壞,讓古民居存在得有價值,也讓居民有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