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棚』入非遺名錄未被重視 業界促政府協助工會培訓人才

2018-05-29

【特訊】“搭棚”於去年正式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棚業職業工會理事長趙德兆表示,成功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推廣搭棚文化,吸引更多本地青年入行,同時,他也要求政府投入資源,協助工會培訓本地人才。

“搭棚”又稱“築棚”,是中國傳統建築技術,時至今日,仍是本澳最常使用的建築方法。除應用於建築業,過去也曾經被運用於不少康體活動裡,如搭建活動看臺、泳棚和戲棚等。“搭棚”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竹、杉木、竹篾條、葵葉片、竹笪及六吋寬木板。隨著時代演變,以輕便鋁材為材料的“鷹架"逐漸流行,但由於竹棚的靈活性,其仍是業界最喜愛的選擇。近年,竹棚也被藝術家所喜愛,其被應用於不少藝術作品或展覽裝置。

去年,在棚業職業工會的推動下,“搭棚”成功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趙德兆表示,“搭棚”工藝雖已成為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政府對其的重視程度卻未有因此而增加。現時,本地“搭棚”師傅約五、六十人左右。工會正為有意入行者提供培訓,當前約有十幾位熱愛搭棚的本地青年參與,他們均希望能習得一技之長。但由於政府對培訓工作缺乏支援,導致培訓缺乏場地和資金,使他們難以全職參與培訓,平均一周僅一、兩天時間於工地受訓。他強調,現時培訓資源皆由工會獨自承擔,如為每位學徒提供每日約三百元補貼金等,培訓工作不能僅靠工會,政府也需提供資源協助。他建議政府與工會合辦帶薪培訓課程,提供培訓資助,藉此吸引更多本地青年入行。

對於行業內的就業情況,他表示,近年由於工程量大增,對搭棚工人的需求急劇增加。現時,本地工人日薪約1200元,就業情況還算不錯。他認為,不論何時皆有建築需求,而搭棚則與建築業共存,因此,搭棚工人只要學好本領,就不怕沒有就業機會。

另外,棚業職業工會將推出搭棚工技資格證計劃,冀透過考核及認證提升搭棚工人的技術水準以確保工人質素,同時,亦希望藉此提高行業形象,在行業中培育優質文化。

六月九日及十日,棚業職業工會與文化局於鄭家大屋合辦搭棚工藝展覽,由棚業職業工會理事長趙德兆介紹澳門“搭棚”歷史和知識,誠邀廣大居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