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蛇添足

商品過度包裝是污染源頭

2019-08-29

羅萍

商品過度包裝(惜緣地球.資料圖片)

【特訊】立法會日前通過《限制提供塑膠袋》法案,通過徵收膠袋稅以減少濫用膠袋的情況。共建好家園協會時政關注組副召集人羅萍認為塑膠污染作為全球關注的議題,徵收膠袋稅只是減塑減廢工作的開端,法律生效後當局應積極檢視減塑情況,加強法律的宣傳教育;同時應研究限制商品包裝,以避免市場上出現更多預先或過度包裝商品。

法律生效前對公眾多作宣傳

羅萍指出徵收膠袋稅是為了源頭減塑,要達致立法的目的,必須令商戶清晰了解相關規定。但有商戶表示對相關規定不了解,例如蔬果店出售蔬果時,以保鮮紙包裹蔬果、又或熟食店以一張紙盛載或包裹食品是否已屬於有包裝,他們憂慮11月法律生效時,會誤墮法網。她期望環保局把握時間,在法律生效前對公眾多作宣傳,更要為商戶舉辦說明會,減少商戶觸犯法律的機會。

羅萍繼指隨著消費模式的轉型,過去一些散裝售賣的商品都會以塑膠預先包裝,現時消費者很難買到非預先包裝的貨物。而生產商為了提升產品的吸引力,不必要或節日禮盒過度包裝的情況,已成為常態。她認為若維持現時包裝的習慣,就無法真正達到減塑的效果,呼籲當局積極鼓勵商戶和生產商減少不必要包裝,更不要因法案生效而改變產品包裝模式,不要變相令市民無法向塑膠說“不”。

推廣售賣沒有預先包裝商品

她舉例說,目前本澳大部分麵包店售賣的是沒有事先包裝的麵包,如果一次性購買多個麵包,有些店鋪都會習慣性的把每個麵包獨立用小膠袋裝好再放入大膠袋裡;而環保意識較強的市民會要求店員把所有麵包直接放到大膠袋裡或自備食物袋放入,如果商戶把銷售模式改為事先包裝的麵包反而變相令市民無法拒絕使用塑膠袋,又或使一個大膠袋變成多個預先包裝袋。期當局能加強宣傳減少事先包裝,並及時檢查法律生效後市場上事先包裝的情況。

長遠而言,羅萍期望當局能協助推廣售賣沒有預先包裝的商品,即所謂的「裸賣」;在臺灣、德國等地的一些「裸賣」商店,沒有包裝的商品可以包括五穀雜糧、油醋類產品及沐浴露、洗頭水等生活用品。建議當局鼓勵生產商及商戶售賣更多沒有包裝的商品,令消費者可以購買到沒有「包膠」的商品,能選擇通過自備的容器或購物袋去盛放商品,延長容器的使用週期,這樣的「裸賣」文化既可增強市民的環保意識,也能慢慢的改變消費模式,從而實現真正的源頭減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