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看準大灣區機遇

2020-07-30

【特稿】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後,梁淑瑜曾在一家非政府機構任職註冊社工,期間接觸到調解工作。調解一般用於解決商業糾紛,她嘗試將調解技巧應用於處理家庭問題,效果十分理想。於是她繼續朝著這個方向鑽研,並成為了香港為數不多的家庭調解專家。新華社記者日前刊載相關報道。

2016年,梁淑瑜決定自立門戶,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港創辦了「健康家庭及青年發展中心」,其後在2018年成立「香港家庭調解協會」,主要利用親子調解輔導模式協助求助者修補家庭關係。「近年來,內地對家庭教育越來越重視,而青少年問題有可能源自家庭,所以我想趁勢打入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她說,內地相關政策配套和周邊氛圍都很鼓勵青年創業,因此決定嘗試一下,「香港的市場相對有限,內地更具發展潛力」。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梁淑瑜表示,以前很少到內地,對內地認識不深,也沒有人脈。為了到內地發展,她預先作好準備,包括積極參與不同團體舉辦的青年交流團。「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深圳、廣州、佛山、肇慶、福州、江門……」梁淑瑜如數家珍地說出她自2018年以來走訪過的地方。她說,在交流團中除了參觀企業和孵化器,也有機會認識當地青年,每一趟旅程總是收穫滿滿。

到內地考察,梁淑瑜的視野拓寬了,她對國民身份的認同也提升了。「國家這麼大,能管理得井井有條,令我很想知道這是如何做到的。」她說,內地跟她以前想象的不同,很多方面都很先進和人性化。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很多人會想到7000多萬龐大人口的市場潛力。梁淑瑜希望達到兩個目標:推廣家庭調解,促進內地青年和香港青年彼此之間的了解。

2014年,香港發生非法「佔中」,加上去年的「修例風波」,令一些家長和子女因對社會問題看法不同導致關係受到衝擊甚至決裂。梁淑瑜接觸到不少這樣的個案,需要通過調解修補關係。在為香港家庭進行調解的過程中,她發現部分香港青少年對內地的觀感有偏頗之處。當她在內地開展調解工作時,發現內地青少年對香港年輕人也存在一些誤會。

「我想做一個中間人的角色,讓兩地年輕人加深對彼此的了解。」梁淑瑜表示,兩地青少年的成長背景不同,若要和諧融合,需要更多機會進行交流,打破隔閡。早前梁淑瑜因工作關係認識了一些來港交流的內地學生,彼此一直保持聯繫。

>> 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