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晚色落晴空 此境人間有未窮

2020-09-16

【正視聽】“渺渺煙湖春水生,晴虹導雨掛高城。鷗邊帆影來還去,江外人家遠近迎。漁戶曉開雲葉重,酒簾夜醉月朦朧。誰能共此遨遊興,莫恨相望隔故京。”。時過境遷,以目前的眼光再回看十幾年前本澳填海造地的目的,從功能上看仍是以提高居民生活質素為依歸,目的還是沒有變。至於說為何突然這屆政府宣佈停止原先計劃好的D區不填而取道A區與澳門半島之間填海?我想,每每經過兩橋或在高處俯瞰目前已經填得小有雛形的C區,你會打從心底裡感到一種突兀,孤零零地在兩座大橋中間造就的這麼一個島嶼,完全打破了自然天成的濠江美景,失去原本渺渺煙波隱渚橋的海岸天際景觀,心中無不泛起陣陣嘆息甚感無奈。正如特首賀一誠所言:“D區隨時可以填,填了就不能回頭,若大家仍然覺得可以接受就繼續。他希望市民思考應否調撥資源作更好的發展。”

正如特首賀一誠被問到“為何現時才改變填海計劃?”這一疑問,他毫不隱諱地表示,“要看當年情況,當時澳門還沒有海域,也沒有A區和人工島等填海規劃,現在有空間可向中央提出置換。”事實卻正是如此,當年為解決澳門人居住問題,特區往屆政府不得不向海“要地”,但隨著這些年來國家法規的完善和區域規劃的進一步清晰,填海造地的功能以及發展規劃也會隨著區域的改變和城市定位的改變而改變。自從澳門特區政府修訂《土地法》以來,這幾年已經成功收回十幾幅國家土地,加上已經完成填海造地的A區,特區政府已經擁有足夠的土地儲備規劃未來居屋建設,這一點正如特首賀一誠所言:“即使不填 D區,未來20年仍有足夠居住空間,因為尚有 E區、偉龍馬路等多個好地段可以發展。”

在沒有很迫切土地需要的時候,政府更多的是想在原有的住房基礎上,為更多的市民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生活空間,如果只為住宅而降低周遭環境的生活規劃,活在水泥森林裡面的居民也會感到壓抑和不舒服,如果能通過填海造地為未來A區的居民儲存一份綠色希望,那麼海天碧影下的濱海生活區會更加人性化。況且對於澳門本來就較為擁擠的道路交通而言,通過對A區與澳門半島之間狹長海域進行填海造地,此舉可謂是一舉兩得,既完善A區作為生活區的綠色補充,還可以為完善澳門的道路交通騰出一個空間來進行規劃。反而言之,如果否決D區的填海造地規劃,同樣地對於整個澳門半島西南方向的景觀而言,當然是保留了原有景觀的初衷,同樣可以結合未來媽閣交通樞紐和整個十字門區水道的有機結合,成為整個濠江景觀的規劃中心,這是何等流芳百世的長遠規劃。

澳門依水而生,打造濱海長廊和近水沿岸景觀是構建本澳獨特城市景觀的必要手段,保持原有的水岸景觀就是保護稀缺的自然資源,這一構思我覺得應該是特區政府需要保持的最低底線。道理大到不要說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之類的高堂之言,小到只需要摸著自己的心口捫心自問“填海破壞了的景觀,這是我心中的澳門嗎?”。一個城市的總體規劃是因人而起,所以要“以人為本”,要以人為本就要順應天人合一,要天人合一就要求我們在規劃城市的功能結構、景觀風貌特色、生活空間以及原有景觀形態方面彰顯自己城市的特色,這一思想才能體現原景觀價值、人文價值、社會價值的三合為一。再賦詩一首:“南北東西樓成峰,濠江晚色落晴空。漁舟唱晚輕鷗起,煙嶼闌幹野艇通。橋接短亭日照紅,花翻新曲夕陽風。不須更說驚魚鳥,此境人間有未窮。”

--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