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解放軍『消耗戰』美台新防衛理念管用嗎?

2020-10-17

【香港中通社10月16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殷田靜子)據台媒報道,解放軍軍機16日三次進入台灣西南空域,為近期罕見。面對解放軍軍機頻繁進入,台軍方 “不勝其擾”,美台軍事專家也開始討論新的防衛理念,探尋以更加“聰明”方式應對解放軍的“消耗戰”。

據《自由時報》報道,解放軍1架運8反潛機15日晚6時許進入台西南空域後,再於16日上午8時許、下午1時43分及下午5時許,“三度”進入台西南空域,報道稱“照三餐來”是近期罕見。

台軍在8月公佈的報告書中坦言,大陸軍機頻飛西南空域,就是讓台灣戰機疲於奔命。台軍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曾明確指出,台灣沒有條件打“消耗戰”,必須打“機動戰”、不對稱作戰。在防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台灣有必要思考何種應對方式相對可持續、不被消耗,否則“買再多戰機都不夠”。

台灣軍事專家亓樂義16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指出,這種“消耗戰” 的確使台軍處於某種程度的高張壓力,使其應對成本增加。這也是對台軍的一個測試,一個新課題,讓台灣應對未來危機時能作相應的調整。

至於李喜明上將提出的“機動戰”為何?亓樂義解釋稱,“機動戰”就是戰力防護,讓台軍的主戰平台能隨時處於機動狀態,讓解放軍偵測不到或者不容易偵測到,使它不容易發揮打擊的效力。

這是否能有效應對解放軍軍機?軍事專家、鳳凰衛視評論員宋忠平16日對中通社記者指出,台軍既沒能力打“消耗戰”,也沒能力打“機動戰”,因為台灣的各類武器裝備所擁有的戰術空間非常少,缺乏足夠的迴旋餘地和過渡的場合。對台軍來說,儘管有些武器裝備的機動性能不小,但受限於台灣島的地理環境,想找一些所謂的高速機動的作戰方式,是一種奢望而已。

另外,李喜明還建議,台軍可以思考將“近接攔截”調整為“區域監控”,以慢速機監偵特定區域,以及讓特定區域的在空訓練機於訓練期間攜掛武器、遭遇大陸軍機時正好實施臨戰訓練。

亓樂義認為,“區域監控”是很重要的概念。現在台軍都是被動反應,大陸軍機來一次,台軍反應一次,如此會應接不暇,成本也相對較高。台軍應該從被動式應對變為主動式經營,先劃定好幾個比較關鍵的區域主動監控,如果進入到這塊區域,台軍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接戰,這樣成本會減低很多。

宋忠平則表示,“區域監控”不可取也不足為懼,尤其用慢速機監偵進行攔截也沒有效果,頂多只能是監控而已。“近接攔截”或許還能對戰機造成一定影響,之所以不建議台軍“近接攔截”,就在於其戰機的機齡太老、故障率太高、實際作戰性能太有限,新型戰機數量少之又少。和解放軍相對比,沒有絲毫優勢可言。

美國軍事戰略專家們也在討論如何有效履行對台灣的防衛承諾。曾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的沃佛維茲(Paul Wolfowitz)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美國應捨棄模糊策略,通過堅決反對的態度來嚇阻北京的威脅,必要時不惜動武。

亓樂義直言,大陸對台灣未實施軍事手段的原因有很多,而美國介入的問題是一個關鍵因素,也是最不容易掌握的因素,包括用什麼方式介入?用什麼手段介入?介入的時間有多久?力度有多強?在哪個戰略方向介入?是直接還是間接?是有形還是無形?但清楚的是,特朗普政府已經在戰略上偏向“清晰”,而且美國的阻嚇,不論從軍事、政治、外交還是經濟,都會是全方位的。

宋忠平則強調,如果美國把台灣暴發軍事衝突視為美國在全球霸權的“地位保衛戰”,那美國或許會全力以赴,不惜與中國發動全面戰爭來維護自身霸權,甚至不排除使用核武器。但如果美國只是把台灣當局視作一棵“搖錢樹”,那麼在關鍵時刻,美國不會幫助台灣協防;畢竟台灣不是自己的核心利益,沒有必要去做一些無用功來保護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