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議員讚齊心應對「山竹」

2018-10-17

【本報訊】多名議員對於颱風「山竹」吹襲期間,政府的民防、抗災工作予以讚揚,但認為仍有不足之處,希望政府做好防洪措施,甚至結合即將開展的澳門特區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認真做好澳門市政基礎設施的規劃,徹底解決水浸問題。

議員高開賢、崔世平、葉兆佳認為,政府在檢討和優化天災應對預案後,及早敦促居民自覺遵循,確保抗風, 防災工作達至最佳效果。但內港、筷子基、青洲仍受水浸困擾,建議政府以先易後難方式,優先解決內港天文大潮必定水浸問題。對於暴雨、風暴潮造成的水浸問題,建議政府資助低窪地區商戶加裝防水閘及升高供電設施,長遠加快落實防洪基建,徹底解決低窪地區長期水浸的問題。

議員蘇嘉豪認為,政府在氣象預警、撤離避險、 訊息發布、善後復原等幾方面工作,過去一年以來在多方堅持問責政府,換來的階段性的改進結果。他指,正所謂「見過鬼都怕黑」,才做回一個正常政府應該要做的本份。 打個比喻,當一個人上次測驗只拿得二十分,因而被責備得狗血淋頭,於是今次集中精神取回合格的六十分,這種「大躍進」的感覺或者值得一讚,那人也難免會飄飄然,但下次呢?如果仍然只是停留在合格的水平,自然就不會再得到掌聲。未來如何在政府和民間的互信和協力下,早日突破抵禦颱風災害的瓶頸位,令前線救援人員無需動輒築起「血肉長城」,令低窪地區的居民不再聞風色變,下一代不再活在打風水浸的惶恐當中。

他批評,政府的治水基建長期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即使二零一五年早已完成的內港臨時防洪工程,以見縫施堵模式加裝防洪牆和防水旱閘,事實證明連風和日麗下的天文潮汐也應付不了。而「天鴿」後政府公布短期能夠實現的內港防洪牆工程,最近又出現變卦而要改為中期方案,部分碼頭之間的防洪牆要等到二零二一年內港北雨水泵房工程完成後,才有條件動工,難道政府公布短期方案時,完全不知道工程牽涉打樁、灌漿、遷移地下管線和配合碼頭運作?這種規劃的隨意性,動工也要等到「天荒地老」,更遑論成效能否達到預期,正是令居民最灰心和最不放心的。過去一年多,政府開出了多張「治水支票」,坊間從不奢望一時三刻的治水成果,只是希望能夠共享一個看得見、看得清、有系統、可信賴的治水願景和藍圖,建議政府成立專責的治水部門,建立與公眾、海內外專業人士持續論證和恆常反饋的共議平台,立法會也應該組成針對性的監察委員會,密切跟進和檢討各階段治水工程的時期和成效。

議員柳智毅給政府在「山竹」期間的表現予以高度評價,讚揚政府在應戰「山竹」的過程中,政府各部門、民防行動中心及民防架構成員在行政長官的領導下通力合作,並統籌協調社會各界團結協作、全力應對,沒有造成重大傷亡,並在颱風過後最短時間內恢復社會秩序和市民正常生活,認為應對工作取得較好較理想的成效。他指,在連續兩年超強颱風來襲期間,本澳低窪地區明顯暴露了防台風防潮等基礎設施的不足,突顯本澳城市硬件設施的脆弱性一面,建議特區政府短期內加快完善各項防颱風防潮等基建,未來應結合即將開展的澳門特區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認真做好澳門市政基礎設施的規劃,加強城市生命線工程和重要的防災減災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