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認同為創新發展提供動力

2019-08-13

【正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的文化使命”國際論壇12日在澳門舉行,來自大灣區的各地政府負責人,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學者、專家教授等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精神,為未來的區域發展提供指導思想,為三地的精神文化建設、融合提供更多的可行方案。這也是新時代發展的大環境下,三地政府為落實中央提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並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明確要求而進一步探索交流,正如行政長官崔世安在致辭中所指出的“通過整合三地的文化資源優勢,以文化的同源性和形式上的多元性,豐富大灣區的居民文化生活,營造大灣區的良好人文氛圍。”

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的獨特情況讓我們不得不面對制度給三地帶來的隔閡,畢竟有政策的支持以及寬鬆包容的態度才能讓彼此不同的文化理念得以共存發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方針,是促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措施,如果在政策上得不到充分的保證,藝術形態和風格將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也必須看到,作為華人主導的社會,我們在宣傳以及意識形態上,必須確立同根同源同種的認知,確定以中華文化為主流,開放思想接納外來文化的融合,以創新的思維再創造出更適合新時代發展的精神文化,以便更好服務大灣區發展的需要。

一個地區的居民,如何看待自己所在區域的屬性,意識形態很重要,文化認同很重要。澳門作為珠江流域的發達城市之一,她和香港、廣東一樣同受百越文化的滋養,共同創造了燦爛的嶺南文化,都是以講廣府話(粵語)為母語。在文化上而言,由始至終粵港澳三地在文化上屬同根同源,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近代以行政區域來劃分粵港澳三個地區,但不礙三地居民互通往來、經商貿易;港澳在一段時間內雖受西方殖民統治,西方文化的進入得以傳播發展,但仍然以中華文化為主流。以至今日,中西文化在港澳得以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歷史人文特色,如今走在街道上,所看見的建築、飲食、民俗文化等等,都帶有濃重的國際色彩。

但也可以看出,受教育體制上的區別,港澳年輕一代對自己祖輩文化了解所知甚少,作為地區的管理者政府必須要認識到這一點,如何促進新生代對國情文化的了解,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文化是我們共同生活所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如果缺乏認同感就會給社會各階層造成文化隔閡,對建設地區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由此筆者建議國家身份的認同感需要從小培養,必須在正規教育體制裡面加入更多的國情知識,在講授“自由”“平等”“人權”等西方現代理念時,更要重視中華傳統文化里具有普世價值的理念,如“仁義禮智信”及“公平”“正義”等,通過教授年輕一代傳統和現代思想意識的認知,才能塑造出健康的人格。再者,要通過多樣化的文化交流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國家發展的一日千里,養成學生處事待物的大格局大觀點,以此提升新生代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認知深度,增強未來一代的國家意識,從而為國家、地區的發展培養合格的接班人。

--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