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溥森:城規藍圖應有耆幼的天地

2020-09-14

陳溥森

【特訊】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兼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陳溥森表示,澳門城市總體規劃草案諮詢,儘管有點姍姍來遲,但依然不失為是一個前瞻思考、氣度恢弘和全面謀局的「頂層設計」方案,因為它關乎著澳門社會大局的未來走向。因此,迅速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和社會的熱烈討論。眾所周知,長期以來澳門的城市發展一直缺乏科學而周詳的規劃,縱使回歸以後,整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城市的規劃依然備受人們的詬病。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城市的擴張,眾多的城市痼疾便陸續地浮現出來,如人口膨脹、住房困難、交通堵塞、環境污染、人口老化、養老困難、都市更新等,給社會帶來了一系列的困擾,亦制肘著城市的發展。現時的總城規草案正是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再結合到參與橫琴發展、融入大灣區建設的新內容,探討澳門未來的發展方向,描繪明天絢麗的藍圖。

陳溥森認為,澳門的城市規劃無論是建設水域合作樞紐、構建兩岸合作軸帶也好,抑或是強化山、海、城景觀特色也罷,歸根到底無非都是為了營造優越的社會環境、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最終目的在於提高城市的質量,增強城市的韌性。現在的問題在於,在總城規草案中把現時的土地劃分開18個區域來規劃,然後考慮各區的不同特點來定位,確定不同的特色和功能,在思路上應說正確,唯目前草案闡述粗糙含糊,人們就不得不擔心未來的規劃專注到獨特性而忽視了普遍性,把市民普遍遇到的生活問題如安老院舍、頤康中心、休憩場所、幼兒學習等得不到妥善安排和解決,擔心長幼共融的活動區間被擠壓、被忽視,尤其擔心長者的晚年生活環境受到損害。

陳溥森指出,澳門現時領取敬老金的人數高達近11萬人,佔總人口的比例達9.8%,人口老化的情況仍在繼續加劇,內中涉及龐大的財政支出與醫療服務費用姑且不論,單是康復護理和老人保健已是一項巨大的社會工程,僅靠現時的22間長者院舍,提供的2400個宿位,就根本滿足不了長者的需求,不少長者要麼孤獨地蝸居在舊區的唐樓內,要麼屈居在社屋的群樓內,與外界疏離,鐵門一關便與社會生活脫節,只能懷著抑鬱恍惚的情緒度日;即使有幸能被院舍接收,局限的環境也無法減低長者的區隔感,帶來心理健康的損傷。因此城市總規劃一定要預留必要的空間區域,根據不同社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建立不同規模的智慧型養老社區、康樂護理中心或者長者文康中心,透過互助社交和持續進修,樹立人生自信,讓每一位長者能有尊嚴地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