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閱讀氛圍才是世界工程

2020-09-17

【特稿】蹉跎超過10年,新中央圖書館的去向近日有峰回路轉的發展。上屆政府拍板決定,甚至設計方案已判出,忽然中途急轉彎,目前並不是選址(南灣)舊法院、改選址舊愛都,舊愛都原計劃為文康綜合體,忽然轉變為圖書館,原計劃也擱置,結果大逆轉,真是意想不到。

文化局於本月中上旬公佈,前期工作基本準備得七七八八的新中央圖書館有新方案,這個方案,將上屆政府兩項大民工程的結局大逆轉,包括舊法院及舊愛都兩個項目,來個有機結合,新中圖由原計劃選址於舊法院,改到舊愛都,舊愛都的文康綜合體計劃,也被新中央的進駐而取而代之,將建成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以上、全澳面積最大的一座圖書館。近日,政府有關部門陸續交代箇中原因、釋除社會疑慮。

新中圖及舊法院兩個項目,在上屆政府期間,一直被受爭議,不乏社會及專業團體的反對意見,有希望保留舊法院,對之保育;舊愛都同樣面對此問題,該項目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最有印象的是應否保留愛都前壁畫,提出清拆的可能時,曾經引起不少保育團體的反對,時任社文司排除萬難,透過民調數據、說服公眾,微調方案,將項目包裝、再包裝,繼續推行。特區政府換屆之初,沒有提出該兩項曾受社會爭議的民生工程會作出大調整,在今年初施政時,未有對上屆政府提出的既有工作作太大改動,可能是基於穩定社會、民生,以利交接的原故,或者當時集中精力,處理防疫和經濟措施,解決當務之急的問題。就在本月初,沒有先兆下,將此兩項計劃來個大逆轉,令社會驚訝。暫時嬴來社會的普遍支持,認同塔石區與望德堂文創區相近,可以打造文化氛圍較強的社區,另一原因是,將過去有爭議的項目煞停,給社會一種「大團圓結局」的感覺,為新中館覓到好「歸宿」。

細心思考,這兩個項目的有機結合,事前都沒有經過社會諮詢,目前仍是政府自圓其說,認為「目前時間較適合而作出的決定」,讓社會有點認為新屆政府欠缺政策透明度的感覺,未來在民生工程上,除了諮詢,更重是政策的說明,減低社會猜測、迷思而產生的誤會,以利施政的推行和正面形象的落實,不是內部決定後硬推。提供硬件是第一步,如何提升澳門的閱讀習慣及氛圍的後續工作才是核心和紀工程。澳門中央圖書館網絡下,現時有8間圖書館(包括中央圖書館、民署大樓圖書館、何東圖書館、青洲圖書館、望廈圖書館、紅街市圖書館、氹仔圖書館及和路環圖書館)和一間流動圖書館(流動圖書車),私人書店的數目繆繆可數,不少圖書,在澳門市面上難以購到,圖書館也未必有藏書,在公園、休憩區,大學範圍內,休閑地坐著看書者,甚為罕見,閱讀之風不盛。培訓文化氛圍,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如今資訊爆炸、速食文化的年代中尤甚,文化局「2015年澳門公共圖書館研究」中發現,2015年澳門居民平均共閱讀6.6本書,即平均兩個月才完成閱讀1本書,但澳門學生在PISA 2018的79個參與國家/經濟體中,澳門15歲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3項都名列第3,為澳門參加歷屆 PISA 測試所取得之最佳成績,達到PISA基準水平的比例,世界排名第2OECD更指出澳門是唯一一個教育質量持續兼快速進步的國家/經濟體,至少知道,時下的青少年,還會有閱讀的習慣,澳門未至於文化荒漠。有研究指出,零至9歲是閱讀能力發展關鍵期,家長、學校,政府等多個層面,未來新中圖落成後,如何進一步培育及提升澳門的閱讀習慣,才是後續,讓閱讀之風由此散發,不要讓圖書館白建。

另外,2018審計署公佈《公共圖書館的圖書管理》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中,指出公共圖書館管理工作中過去長期存在多種弊端,期望未來不要重複犯錯。

>>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