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成粵港澳深度融合年

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排在首位

2018-12-28

【中新社香港12月27日電】(中新社記者 楊喆)2018年,香港迎來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新時代。地理上臨近的粵港澳三地,在互聯互通的“硬件”和“軟件”上均獲重大昇級,三地融合提速且逐漸深化,持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國家戰略,也給香港發展帶來更廣闊的空間。

融合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列出的七大合作重點領域中,“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排在首位。實際上,相關工程多年前已規劃佈局,持續推進,終在2018年開花結果。

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投入運營,標誌著香港正式接入25000公里長的國家高速鐵路網,大大拉近了其與內地各城市的距離,也促進了地區間經貿、人文、物流等方面的交流。

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運營通車,大橋全長55公里,橫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這條連接粵港澳的跨境陸路通道大大縮短了港珠澳三地間的時空距離。駕車從香港到珠海、澳門,僅需約45分鐘。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總結指出,一年來,大灣區建設在硬件方面取得長足進展,尤其是兩項重大跨境基建先後開通,為區內城市發展提供了新的支撐以及良好的基礎。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則以“無縫對接”形容“硬件”昇級後的大灣區。他認為,區內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定位,可以實現強強聯合。交通上的便利將有效促進三地間各發展要素流動,為大灣區發展創造龐大經濟效益,效果將會逐步顯現。

“硬件”設施上的逐漸完備,讓粵港澳三地在時空上的距離大大拉近,而“軟件”上的逐步“昇級”,更拉近了三地民眾的心理距離,讓大灣區更趨近於一個整體。

為推動大灣區規劃,國務院在年內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也在她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中宣佈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全面統籌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事宜。相關機制的建立,為大灣區規劃的全盤統籌打下基礎。

2018年9月,《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正式實施。這一被林鄭月娥稱贊為“具突破性且全覆蓋”的新措施,大大便利了港人在內地工作、學習、生活、出行等。

促進創科融合的好消息也在這一年不斷到來。5月,國家科技部和財政部發佈有關開放中央財政科技計劃予香港、澳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的規定,當中包括將獲批的項目經費跨境撥付到港澳的安排。

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認為,整個2018年,大灣區基建設施逐步完善,同時內地與香港加強創科合作、中央支持香港發展為國際創科中心。在此背景下,香港可更好發揮基礎研究作用,輸送人才到區內其他城市,攜手發展創科,珠江西岸城市工業產能也將得到釋放。

時至年末,香港、澳門分別與內地簽署CEPA框架下的《貨物貿易協議》,標誌著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推動CEPA昇級的目標提前完成,地區間經貿合作踏上新的台階。

人流、物流、資金流及信息流的高效互聯互通,是粵港澳深度融合的基礎性要素。一年來,各領域合作的顯著成果已經使三地發展共同受益。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副主席陳勇不禁感嘆,對不少人來說,“大灣區”曾經祗是一個概念,但在這一年過後,大灣區已經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拓寬發展機遇,帶來真切的獲得感。

縱觀全年,劉兆佳認為,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各項成果既充實了“一國兩制”實踐的豐富內涵,又為應對日趨複雜多變的外部形勢提供了新的方案。目前,在中央政府領導下,各項政策還在不斷推出,城市分工更加明確。相信在今年成果的基礎上,粵港澳合作還將有突破性的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就如同一座摩天大廈,基礎工程已在2018年完工落成,基本功能也已開始投入使用。”陳勇表示,接下來人們要做的就是爭分奪秒把它完成,讓它發揮最大最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