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氣象「工匠」為港珠澳大橋保駕護航

2018-10-26

【中新社廣州10月25日電】 (作者 沈釗)

「在伶仃洋建造跨海大橋,曾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12年來,粵港澳‘氣象人’攜手合作,在港珠澳大橋設計、施工、開通等全程提供氣象智慧,一步步見證了大橋的建成。」廣東省防災減災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研究員)黃浩輝25日對記者表示。

早出晚歸,歷經四年完成氣候可行性論證

據珠海市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預警信息部部長塗建文介紹,港珠澳大橋地處伶仃洋海域,每年遭受3-4個台風影響,年均暴雨近11場、雷暴天氣62天。

在這個氣象災害多發區域能建跨海大橋嗎?記者從廣東省氣象局獲悉,早在2007年,該局受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的委託,承擔了港珠澳大橋氣候可行性論證工作。

對此,廣東省防災減災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植石群表示,當時,一群氣象專家租了漁船,早出晚歸趕赴各無人島勘察,勘察小組後來在三角島、九州島、澳門友誼大橋等地分別建設了自動氣象站,安裝三維超聲測風儀和常規測風儀開展觀測。

經過四年的現場觀測,勘察小組取得了完整、可靠的觀測資料,形成《港珠澳大橋橋位氣象觀測及風參數專題研究報告》並經專家審議通過,為港珠澳大橋的設計、施工、營運提供了必要的氣象基礎資料和初步設計依據。

晝夜堅守,氣象「工匠」給施工方帶去安全感

2015年,港珠澳大橋的施工進入了橋面瀝青鋪設階段,港珠澳大橋橋樑鋪設工程CB07標段安全責任人程凱表示,鋪設過程中一定要保證道路表面乾燥,否則就會造成瀝青與橋面的剝離,一旦下雨,現場施工材料及剛完成的工作都要廢棄掉,會給施工方帶來巨大損失。

為精確監控施工區域的天氣情況,塗建文所在的氣象服務團隊為港珠澳大橋「量身定製」了一個可移動的自動氣象站,2015年6月起,每天4時起就向港珠澳大橋施工方提供精確的天氣預報,每三小時一報,避免施工材料及已施工路段因天氣原因受損;2016年初,施工隊伍三班倒追趕施工進度時,氣象服務團隊每天24小時值班提供天氣預報。

2016年7月10日0時45分,氣象服務團隊值班人員從雷達回波圖發現,一塊強降雨雲團正從深圳進入珠江口,逐漸向大橋區域靠近,該值班人員當機立斷通知程凱做好橋上人員的撤離工作。

程凱回憶道,接到值班人員電話後他立刻上橋接人,返回途中大橋上電閃雷鳴,風也越來越大,還好他們有驚無險回到了項目部。當時,自動氣象站顯示橋上陣風已達12級。「可以說,氣象局給我們帶來了一種安全感。」程凱如是說。

三地攜手,為大橋安全通行保駕護航

「珠海這邊有雷雨大風,要不要封橋?」「大橋靠近香港段有濃霧,應不應限速?」由於港珠澳大橋所在的珠江口海域氣候條件複雜,災害性天氣頻發,大橋連通的港珠澳三地在氣象預警的體系和標準不同,在惡劣天氣條件下,大橋的運行需要三地管理部門和氣象部門的協同。

為此,三地氣象部門于2013年共同成立了「港珠澳大橋氣象服務工作組」,據珠海氣象局首席預報員詹棠介紹,針對三地氣象預警信號存在較大差異的問題,工作組早在2014年就開始就此研討,提交的《港珠澳大橋氣象保障建議書》被三地大橋運營相關應急預案採納。目前,珠海市政府已印發《港珠澳大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2014年以來,廣東省氣象局為三地氣象合作提供大力支持,多次與珠港澳三地氣象部門會商,討論探測數據處理方案、建立三方氣象觀測數據及信息共享平台、三方關於惡劣天氣的信息通報制度、大橋應急服務的聯絡及會商協調機制等,推動應對惡劣天氣、氣象探測數據共享等工作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