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世界經濟還能回到過去嗎?

2020-09-14

【中新社北京9月13日電】(記者 趙建華)疫情改變了世界,經濟衰退、金融市場波動,一些國家被迫選擇飲鴆止渴式的自救。傳統的貨幣、財政政策受到衝擊,推行多年的全球化受挫。

疫情發生後,研究機構頻繁調整經濟預測,其中包括標普。這家機構4月預計,2020年世界經濟收縮2.4%,美國和歐元區分別下降5.2%和7.3%。

僅僅過了3個月,標普就調整預測:2020年全球GDP萎縮3.8%,比4月的預期更差,以印度為首的新興市場將受到更深、更長時間的打擊。必須通過財政刺激推動經濟增長,全球各國別無選擇。

標普全球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SHAUN ROACHE認為,今後幾年,全球就業市場都難強勁。就業市場疲軟會持續到2021年甚至更長時間。零售、餐飲和住宿等行業的就業機會深受疫情影響,造成較高的失業率。居民消費會非常謹慎,更多的人選擇儲蓄,一些由消費驅動的行業將受影響。

疫情面前,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更加脆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ANDREW MICHAEL SPENCE表示,因為疫情,今後幾年意大利等旅遊收入佔比較高的國家,經濟會比較糟糕。原本就已存在的分配不公,因為疫情『雪上加霜』。

疫情衝擊之下,新舊理念發生劇烈衝突。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表示,疫情雖然不是徹底改變格局的顛覆性因素,但它是加速格局變化的催化劑。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悲觀者認為,世界經濟恢復可能需要5到6年。但直到現在,世界經濟增速都沒有回到金融危機之前。對2008年到2019年的世界經濟,經濟學界視為『長期停滯』:低增長、低貿易、低成長、低利率以及高債務、高杠桿。未來可能仍是如此。

疫情衝擊之下,各國央行放水,再次開動印鈔機,全球主要經濟體都推出了規模龐大的財政金融刺激。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說,據專家估算,全球可能有10萬億美元以上的財政刺激力度。如果10萬億美元當中相當一部分用於投資,再加上配套金融資源,這是非常大的一筆錢。

疫情期間,一些國家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相互融合、支持。政府財政紓困,但財政收入因為疫情而下降、有心無力。各國央行出面支持財政,購買政府債務,即國債。

這可能是『飲鴆止渴』。中國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征說,預計全球經濟還會進一步衰退,三季度會比二季度更加嚴重,各國被迫放水,『都要死掉了,不放水怎麼辦?人命關天,就是毒藥,也必須喝下去』。

各國央行開動印鈔機、購買國債,傳統的財政、貨幣政策受到衝擊,分歧隨之而來。劉元春說,面對疫情,各國採取超常規貨幣、財政政策,這是應有之義。但未來的路還很長,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直升機撒鈔票』等極端做法不可取。

疫情衝擊之下,全球化受挫,國際協調變得更加困難。國際資本流動變成了無頭蒼蠅,來回衝擊。

全球化的成本被過度強調,國際合作的優勢和好處被過度低估。ANDREW MICHAEL SPENCE表示,丟掉多邊、搞雙邊,大國很容易保護自己的利益,最先遭殃的將是小國特別是貧窮國家。多邊主義,就像搭建了一個大帳篷,無論大國、小國,還是富國、窮國,都可以在帳篷底下找到容身之處,而不是把小國、窮國丟到帳篷外、任其自生自滅。

疫情衝擊之下,沒有了全球化的大帳篷,那些低收入國家怎樣遮風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