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寫真:油紙傘傳承人林榮君的『天命』與『堅持』

2019-03-02

圖為林榮君向記者展示油紙傘。(中新社)

【中新社高雄3月1日電】(中新社記者 陳小願 孔任遠)“我從小就看父母做油紙傘,他們很早就想讓我傳承這一工藝。但我認為太辛苦,當時並不想做。”

61歲的油紙傘傳承人林榮君,近日在高雄美濃廣進勝紙傘工作室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

在客家人占總人口約九成的美濃,油紙傘是重要的文化載體。油紙傘在客家文化中有“有子”之義,過去客家女子出嫁時,父母會送油紙傘作嫁妝,希望女兒為夫家傳宗接代。

美濃油紙傘可追溯至日據時期。當時廣東制傘師傅來台授藝,林榮君的父親是當地第一批學徒。為感恩廣東師傅,林父創辦工作室時取名“廣進勝紙傘”。

“那個時代,祗要家裡有孩子是油紙傘師傅,那麼生活可以過得很好。當時這行待遇較高。”林榮君說。

據悉,全盛時美濃有逾20家油紙傘工廠,年產量約兩萬把。但上世紀60年代,布製傘等進入台灣,油紙傘一度沒落。林榮君的父母堅持了下來,成為美濃僅存的油紙傘家庭作坊。

20多年前,年近不惑的林榮君意識到,若不傳承父母手藝,則這項傳統文化恐將在台凋零。毅然放棄高薪工作回家制傘,林榮君稱,“這是天命,不可違。”

傳統油紙傘工藝傳承不易。林榮君介紹,制傘包括傘骨製作、組裝、傘面貼紙、上桐油等工序。師傅級別的制傘師完成一把油紙傘約需一周,但每道工序通常要學三年才能熟練,要較好地獨自製作一把傘,常需學十年以上。

廣進勝紙傘工作室內,擺放著刀具、夾子、毛筆等工具。林榮君說,做傘骨時,一天內手指可能被竹絲扎到數次,需及時夾出;上桐油前,則要先拿捏好火候,把生桐油煮熟,否則桐油發臭就不能用;往傘骨繞線要做到心到、手到、眼到,保證線間距離均勻,若有偏差祗能拆掉重繞。

工作室內牆上掛著“廣結善緣”的毛筆書法,門口貼著對聯“一傘可書古今情,片紙能寫天下意。”林榮君說,父母及他與太太,都因傘結緣。送傘給朋友被賦予“廣結善緣”之意,台灣知名作家三毛、林清玄等曾來買傘。

工作室內懸掛著一把逾50年曆史的古銅色油紙傘,這是林榮君父親所制。傘面隨著歲月流逝,出現數個破洞。林榮君捨不得修補,“因為那樣顔色就不一樣了”。

“做文化傳承工作,有沒有心很重要。除了堅持,還是堅持。”已專注油紙傘文化傳承20多年的林榮君,數次向記者提及“堅持”。

目前工作室旁設有DIY區供遊客體驗,包括大陸遊客在內,不少人慕名而來。林榮君有時受邀做相關講座。在他影響下,33歲的兒子也已學習制傘8年。

林榮君說,制傘工藝傳承需要社會各界乃至官方支持,希望更多人接觸這項傳統工藝。

如今,工作室牆上的制傘工序照片已經泛黃。對工序瞭然于心的林榮君認為,傳統文化傳承需創新。

除在傘面書寫經典詩句,或創作水墨畫等傳統系列外,林榮君及太太吳劍瑛還探索剪紙、藍染等創新系列。

曾主要用於遮陽擋雨的油紙傘,現今被賦予更多文化元素,被視為藝術品而非普通生活用具。不少人將油紙傘用於家庭裝飾,或珍藏。

“文化是資產,不傳承就會沒有掉,未來想重新獲得將很難。”林榮君說。